香港服务器

香港运用多项建筑科技,防范山泥倾泻导致的次生灾害

  香港10月24日,香港发展局局长黄伟纶表示,本月,香港先后受热带气旋“狮子山”及“圆规”影响,但受灾情况有限。事实上,每逢大雨,发生山泥倾泻的风险便会增加。早在1972年,半山宝珊道发生灾难性山泥倾泻,摧毁多幢建筑物,包括一座12层高的旭龢大厦,并夺走67人的生命。其后,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土力工程处在宝珊地段开展一系列防治工程,其中,2009年落成的宝珊排水隧道,透过创新技术调控地下水位,减低发生大型山泥倾泻的风险。该处更在隧道内设立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向公众传达斜坡安全的重要性。

  针对宝珊地段较易形成高地下水位,引发山泥倾泻,土力工程处2009年设计并建立宝珊排水隧道,以一套创新、可持续的地下水位调控系统,取代80年代装设并逐渐老化的横向排水管。目前,宝珊排水隧道已成为香港最具标志性的防治山泥倾泻工程之一。

  据土力工程处见习土力工程师叶靖童介绍,宝珊排水隧道由两条排水隧道(直径3.5米,总长度500米),以及工程人员运用向上打孔锤、在狭窄隧道内铺设的172支排水斜管(最长达100米)组成;另配有自动实时地下水监测系统。暴雨期间,当地下水位上升至较高水平时,系统会以短信提示同事,并会自动开关水掣,控制地下水位在指定范围内,从而提高山坡的稳定性,减低发生大型山泥倾泻的风险,保障市民的安全。

  叶靖童说,除首次在港使用的向上打孔锤技术,工程人员在开凿两条排水隧道时,特别引入可缩回的隧道钻挖机。当钻挖机完成钻挖一条隧道后,可缩回原位,再钻挖另一条隧道,省却在隧道尽头处开挖竖井收回钻挖机。应用这项创新技术,令钻挖隧道的时间缩短至四个月,亦大大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a href=香港运用多项建筑科技,防范山泥倾泻导致的次生灾害”/>

  <a href=香港运用多项建筑科技,防范山泥倾泻导致的次生灾害”/>

  此外,土力工程处还特别在隧道内设立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及举行导赏活动,向公众传达斜坡安全的重要性。馆内有多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廊。其中宝珊灾难纪念廊展示了当年宝珊道山泥倾泻事故的历史图片及纪录,提醒市民山泥倾泻灾难带来的伤痛和教训;气候变化印象廊阐释全球暖化令极端暴雨更加频繁,以及在极端天气下为确保斜坡安全持续努力的重要性。

  另外,土力工程处助理土力工程师冯一凡表示,为提高导赏活动的趣味,馆内加入不少理工科教育(STEM Education)和互动元素,例如山泥倾泻知识廊,透过短片,带大家回顾香港过往百多年山泥倾泻的历史、香港斜坡安全系统的发展等;而排水隧道体验廊则透过应用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 – AR),示范排水斜管的操作及介绍地下水位调控系统的创新技术。

  早前,两位参加导赏团的同学分享参观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后的感受。他们表示,透过活动接触到不少新颖的事物,例如可以亲身体验实时监控地下水位、自动及手动降低水位设备是如何运作;亦可以近距离接触机械狗,了解土力工程处如何透过应用创新科技,纾缓山泥倾泻风险。现时,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已经开放给公众人士、学校或团体预约导赏服务,并可于土力工程处的香港斜坡安全网页进行预约,有兴趣的朋友万勿错过。

  (《中国基建报》记者 丁岩旻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香港服务器网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香港服务器网网联系。

[香港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